庆祝五一劳动节,浅谈佛教的“劳动观” 环球关注


【资料图】

五一劳动节

五一国际劳动节,是向普天下劳动者致敬的一个节日。劳动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,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。那么,佛教中的“劳动观”是怎样的呢?佛教中的“劳动”概念

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后,逐步与生产劳动相结合。

佛教中有个专门术语代指“劳动”,叫作“出坡”。 出坡,也称“普请”,指在丛林中普请大众,令从事作务、劳役。 《敕修百丈清规》:“普请之法盖上下均力也。凡安众处有必合资众力而办者。” 普请,最早始于佛陀时代,在每月初八、十五等日,众僧总集,共为洒扫,直至唐代丛林制度确立,此法遍行各地。 现代出坡含义更广泛,有动态的坡务,比如扫除;也有静态的劳动,如文书、美工等,只要是布施了时间、体力、心力而成就的劳动,皆称“出坡”。

所以在佛教中,“劳动”一直无处不在。

佛教中劳动的意义

佛教劳动观,提倡身体力行,且人人都要参与劳动。佛教还为“劳动”赋予了一定特殊意义:

· 从利他中完成自利 ·藉由各种事务,服务利益大众,扩大心量,培养慈悲与智慧,亦能学习各项技能,所谓“菩萨从五明处学”;亦体会禅定心性之理,于动静之间磨炼,如六祖大师说:“不离自性,即是福田。” 诸多禅宗开悟的祖师,皆是在挑柴运水中保任心性,累积福德资粮,待时节因缘至,出而大化众生。 因此,出坡不仅是修福,更是成就道业的契机,是修行的一种重要方法。 · 维系佛法 普利群生 ·佛教出家人劳动,以寺院洒扫为例:上下合力、分工合作、团结一心,共为弘扬佛法贡献心力,因和合而力量大,使来道场的善信一见庄严清净就心生欢喜。此即度众之法——使众生对佛法起信,更种下清净善种子于八识田,将来必有果熟之日。 可见,每种积极的劳动,都有其背后的意义与价值。而不管是哪一种积极的劳动,也必然都有维系佛法、普利群生的作用。多多劳动,还能为自己积功累德。 佛教中的“劳动事迹”

一日不做 一日不食

自从唐朝马祖道一禅师创建丛林,百丈禅师建立清规之后,有规模的禅林便成为中国佛教重要的主体。 百丈清规中有“普请”制度。所谓“普请”,就是阖寺僧众共同参加劳动,上至方丈,下至清众,所有出家人都必须参加集体劳动,无人例外。 百丈禅师还提倡农禅生活,自食其力,主张佛教不依靠外力,自己耕作,自己生活。 年岁高达八十的百丈禅师,仍是“一日不做,一日不食”,种树、栽花、务农、开垦、生产等等,都身体力行,从不马虎。弟子们体谅禅师,要他不要再做了,让年轻的弟子工作就好,百丈禅师却说:“我无德劳人,人生在世,若不亲自劳动,岂不成为废人”。 后来,有弟子看不过去,就把他使用的畚箕、锄头藏起来,以为师父找不到工具,就可以休息了。年老的百丈禅师找不到工具,没办法工作,当日便将自己关在禅房里,不肯吃饭,纵使弟子百般苦劝、恳求,他仍是坚持自己所立下的规矩,并跟大家说:“既然没有工作,哪能吃饭呢?” “一日不做,一日不食”,百丈禅师以这一理念、精神昭告天下,要勤劳、精进,慎勿放逸、贪求安乐。 百丈禅师即使到晚年仍然乐在工作,乐在修行,坚守自己立下的规矩:生存于世,贡献于世,立志于世,不枉费一时,不糟蹋任何一个因缘,珍惜当下,完完全全、认认真真地活着! 佛教鼓励大家多多劳动,自利利他,在劳动中修行自己,在劳动中丰盈自己,在劳动中快乐自己! 值此五一劳动节,作为佛弟子,我们更要学习诸佛菩萨和历代善知识的无私奉献精神,以实际行动精进修行,勤劳具足,永日不辍!祝所有劳动者们身心安康,六时吉祥!

标签:

x 广告
x 广告

Copyright ©  2015-2022 西方城市网版权所有  备案号:沪ICP备2020036824号-7   联系邮箱:5 626 629 @qq.com